说起藩王造反,就不得不提燕王朱棣。别人造反几乎是死路一条,可是咱们这燕王朱棣,不仅成功了,还坐稳了江山。要知道,朱棣只有一座城池,前后兵力加起来不到 30 万,而明军则有百万之众。
如此悬殊的差距,建文帝为何会输?
朱元璋滥杀功臣、朱棣作战能力是一方面,归根结底还是朱允炆自己的问题。
朱允炆作为朱元璋钦点的皇太孙曾经和朱元璋讨论过藩王问题,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朱元璋得意地和自己的孙子说,我把你这几个叔叔都分封在边界上,由他们保卫国家,你就可以安心做你的皇上了。如果有外敌入侵,他们会抵御。
虏不靖,诸王御之!
朱允炆听了朱元璋的话,眉头紧锁,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我这几个叔叔造反,那该怎么办?
戎马一生的朱元璋,似乎没有问题能难住这个人,但是这个问题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难道自己的儿子都不能相信吗?只好把问题抛了回去,反正我快下线了,轮到你上场了,听听你要怎么解决。
这回轮到朱允炆犯难了,我正是不知道怎么办才问你,你怎么又问起我来了。
但是爷爷这么问了,他只能硬着头皮回答,
首先以德服人、用礼法约束他们、再不行就只能削地、改地、武力压制了。
朱元璋一听,这个孙子有水平,以后肯定能接好班。
但是朱元璋一撒手,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继位后,马上着手削藩一事。朱允炆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上台,八月就削了第一个藩王,周王。周王是燕王朱棣同母的兄弟,拿他下手就是为了防止和燕王串通。
转过年来四月,建文帝四月份一连削三藩,齐王、代王软禁,湘王被逼自尽,接着又削岷王。朱元璋去世一年时间,五个藩王接连出事,虽然朱允炆一直没有动燕王,但是他一直找人监视他。
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明史·恭闵帝》
而朱棣则一边装疯卖傻一边准备兵马,终于在同年八月,起兵靖难,口号就是“清君侧”。“清君侧”这个口号好用,很有煽动效果,就是说皇上身边有坏人,这个坏人想让我们朱家绝后啊。结果就是朱棣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从北京打到南京,江山易主。
为什么朱棣起兵只有几万人,却能抵挡朱允炆一国之力?难道朱棣天神下凡?
当然不是,这里面除了朱允炆用人失误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对于建文帝,《明史》是这么评价的:
惠帝天资仁厚...典章制度,锐意复古。
仁厚,这真是一个好词,但是到了统治者那里,这未必是一个优点。
想当年汉宣帝严刑峻法,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劝自己的父亲:“宜用儒生”,当时就被怼了:我们刘家自古就是霸道、王道并行,怎么能单纯用道德教化呢?你这是读书读傻了吧。最后落下一句评价:“乱我家者,太子也”。
朱允炆也一样,满嘴仁义道德。
包括他最有名的那一句:“
勿使朕背杀叔之名
”,有人解读为他心太软、太善良,其实这句话才是建文帝整个执政思想,腹黑。
今与燕王对垒,毋放冷箭,毋纵神器,使朕有杀叔父名。
单看这句话,表面意思就是不要让我背上杀叔叔的骂名啊。朱棣都已经造反了,如果失败被抓住了肯定就是押往南京明正典刑。不过,我毕竟是做侄子的,说出去我怎么以礼仪孝悌自居。
你们就找机会干掉他就完了,但是呢我没明说让你们处理他,我不背这个锅。如果叔出事了,你们的人头就要承担我“孝悌”的名头。
这场仗打得畏首畏尾,这道圣旨反而成了朱棣的护身符,使朱棣穿梭在战场之间、游刃有余。
就凭这句话,朱允炆输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