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诫子书:诸葛亮临终写给 8 岁儿子的家书,影响后世教育 1800 年

  • 资讯
  • 2024-11-11 01:23:02
  • 6

公元 234 年,诸葛丞相最后一次出兵北伐,这一去,将是丞相与世人的永别。等到再回成都的时候,已经静静地躺在棺材里,至此天人永隔,蜀汉上下举国哀痛。

诫子书:诸葛亮临终写给 8 岁儿子的家书,影响后世教育 1800 年

自从 27 岁时走出隆中,诸葛亮便将后半生全都奉献给了蜀汉;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摇摇欲坠时,诸葛亮呕心沥血、没日没夜的操劳下,总算是挽救了蜀汉政权,还让国力强大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正因如此,让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以至于最后一次出兵北伐时,他就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

公元 234 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或许是已经预感到自己将年命不永,于是给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写信,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诸葛亮自知匡扶汉室的梦想再也难以实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肯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他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最让他放心不下的,便是家中只有八岁的儿子诸葛瞻。

临终前,诸葛亮给自己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家书,名为《诫子书》,这是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期许,以及他对儿子最后的父爱。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行的。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安静平和全神贯注的学习,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增长才智,反之则不能,更重要的还是要明确志向。

(正如明朝的王阳明所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追求过度享乐就不能振奋精神;莽撞草率、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短短八十六个字,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诫子书》全文清新雅致,用简练、智慧严谨的文字,讲述了为人父的爱子之情,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并入选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时至今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中,我们仍然能够读到这封来自一千八百年前,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压力也很大。他承继了父亲的武乡侯,同时也承继了蜀汉百姓对诸葛亮的期许。百姓们认为虎父无犬子,自然就对诸葛瞻有了深深地期许。以至于每当朝廷颁布了利民的好政策,百姓们就觉得这一定是诸葛瞻的建议,事实上并非如此,诸葛瞻的美名也被过分的渲染。

蜀汉灭亡前,邓艾曾派遣使者劝降诸葛瞻,诸葛瞻怒而斩使,随即与邓艾展开大战。诸葛瞻与长子诸葛尚战死于魏蜀两国最后一战,绵竹之战。诸葛瞻为国捐躯,没有辱没父亲诸葛亮的威名,诸葛亮祖孙三代,更是被后世誉为“三世忠贞”。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