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 10 月 30 日,创业板首批 28 家企业成功上市,到今天,正好是 15 周年。ChiNext Market——创业板的英文名称,寓意是“中国的未来之板”,被寄予了服务经济转型、孕育未来产业的期望。2009 年至 2024 年,是创业板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十五年。
截止最新,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 1358 家,总市值超 12 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占比约九成,近七成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相关公司总市值约 9 万亿元,占板块比重高达 75%。
创业板成交量与活跃度持续提升,投资者数量超 5000 万,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近 5 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平均在五成左右,与创业板成立以来前十年平均的 38%的水平明显提高,公募基金持股占比增加 2.5 个百分点至 8.38%,外资持股占比增加 3.03 个百分点至 3.67%。
创业板产品体系持续丰富,创业板指自 2010 年 6 月 1 日发布以来,逐步成为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目前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指数的 ETF 规模达 1800 亿元,跟踪创业板 50 指数的 ETF 规模达到 491 亿元,“创”系列 ETF 总规模达 2430 亿,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创业板市场之一。
2009 年创业板开板之前,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成熟的、大规模的企业,A股上市公司中重工化产业、房地产、金融业及其他传统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创业板推出后,差异化定位使得资本市场真正拥有了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平台,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新经济的能力。2024 年 10 月末,深市前五大市值行业分别为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计算机和汽车,与 15 年前存在明显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是创业板公司的鲜明属性。十五年来,创业板公司累计总研发投入近万亿元,以 2023 年年报数据测算,板块总体研发强度超 5%(5.04%),高于 A 股平均水平 1.78 个百分点。创业板广聚创新创业型人才,1358 家创业板公司中,研发人员合计超 57 万人,平均每家公司研发人员超 400 人研发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二成,其中近 230 家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30%。
据不完全统计,有 50 余家创业板公司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其中七成公司取得的科研成果已完成转化;有 894 家创业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存在合作研发,800 家公司的科研成果已实现转化;有 201 家创业板公司与国际组织或企业等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创新,192 家公司已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创业板的发展也体现出了成长性。开板当年,创业板尚没有公司的年收入超过 30 亿元或净利润超过 5 亿元。已有 219 家创业板公司 2023 年度营收超过 30 亿元,94 家创业板公司 2023 年度归母净利润超过 5 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仍以 2023 年度业绩测算,639 家公司在上市后营业收入实现翻番,104 家公司营收增长达 10 倍以上,292 家公司在上市后净利润实现翻番,31 家公司净利润增长达 10 倍以上。
注册制改革落地后,创业板设置更加市场化的重大资产重组制度,进一步扩大交易各方博弈空间,增加定价灵活性,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底价从市场参考价的 90%下调至 80%。截至 2024 年 10 月 25 日,创业板累计实施完成 496 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 5547.78 亿元,募集配套融资金额合计 1306.05 亿元。
创业板实行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引入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放宽激励对象限制,同时兼具折扣优势和出资时点优势,激励作用更加明显,为公司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 2024 年 10 月 25 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已推出 736 单向激励对象授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有关计划,涉及股份数量 63.88 亿股。
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推动创新与资本的正向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有 695 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近 2569 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超 699.94 亿元;以目前股价模拟测算,投资增值率近 10 倍。有 205 家公司为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获得 933 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 282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