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一种长相奇特的虫子,形似蟋蟀和蚂蚱的结合体,有手指大小,肚子鼓鼓的,前肢短而有力,屁股上还有一对尾须。这种虫子就是蝼蛄,各地俗称不一,如土狗子、地拉蛄、土爬子等,名字都不太好听。
正如其名,蝼蛄喜欢在土地下活动,以啃食农作物为生,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害虫,让农户们头疼不已。
就是这样一种让人讨厌的害虫,如今却上了餐桌,成为了一道美味的下酒菜,而且价格不菲,上百元一斤都很难抢到,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蝼蛄虽然不起眼,但生存能力很强,可以在土里爬,也可以在水里游,前肢强壮,能适应多种环境。它的绝活是打洞,特别是在土质疏松的耕地上,能迅速打洞,在地底自由穿梭。
蝼蛄打洞是为了筑巢和觅食,它在地下筑巢可以安全过冬。当气温回暖,饿了一冬天的蝼蛄成虫钻出地表活动,疯狂啃食农作物,尤其爱吃幼苗的根和嫩茎。
土地上会出现大量蝼蛄钻出的弯曲虚土隧道,导致农作物苗根和土壤分离,根部缺水,幼苗干枯死亡,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蝼蛄虫害多发于 5 月和 10 月左右,这两个季节对农作物的破坏力极大,因此农户们对这种害虫恨之入骨。
虽然蝼蛄是害虫,但它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我国的蝼蛄资源丰富,是中医历史悠久的一味中药。根据中医药记载,蝼蛄内用可利尿消肿,对跌打损伤有疗效,外用也可治疗脓肿和溃疡。很多中药药方都含有蝼蛄,各地民间也有使用蝼蛄的土方子。
从粮食害虫到餐桌下酒菜,小时候常见的蝼蛄,为何成了抢手的香饽饽?除了药用价值,蝼蛄还具有食用价值。虽然卖相不佳,但这种农业害虫营养丰富。
研究表明,蝼蛄体内含有十三种氨基酸,是高蛋白美食。由于其高营养和害虫身份,吃货们食用时毫无心理负担,因此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也是大排档的热门菜肴。
正因为如此,野生蝼蛄被大量捕捉,加上农户为了除虫除害使用药物,导致野外的蝼蛄数量大幅减少,价格也越来越贵。为了满足吃货的味蕾,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人工养殖的蝼蛄,但这个行业刚刚起步,养殖户不多,供应到市场上的蝼蛄数量也无法满足需求。
特别是在过节前,蝼蛄的价格更是大幅上涨,上百一斤的价格已经成为常态,甚至有人出更高的价格也买不到。由于市场上蝼蛄资源紧张,这种曾经用来喂鸡的害虫,如今竟卖出了如此高的价值,成为了高端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