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文 > 正文

溥仪游览故宫,怒指光绪帝照片:那是我亲爹!

  • 好文
  • 2024-11-13 22:40:02
  • 3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历经风雨,大起大落。他出生于晚清,经历了民国的战乱,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他的身份与遭遇之间的巨大差异,令人感慨万千。

溥仪游览故宫,怒指光绪帝照片:那是我亲爹!

1961 年,溥仪旧地重游故宫,他的一句话,指出了许多文史专家潜心研究的结论的错误,让专家脸红不已。

溥仪的命运在 1875 年注定。这一年,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被慈禧选中,成为清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帝,他的弟弟载沣继承醇亲王之位。1908 年,光绪帝去世,载沣的儿子溥仪被慈禧选为下一任皇帝,这也奠定了溥仪一生风雨飘摇的命运。

溥仪登上皇位时年仅两岁,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幼儿。他在蒙昧中登上帝位,又在蒙昧中被拉下皇帝的宝座。南方诸省成立的国民政府已经建立起民国政权,溥仪被要求退位,但他仍然留在了紫禁城内,做着一个有名无实的小皇帝。

年幼的溥仪被圈在皇宫大院内,一面接受清朝传统而封建的思想传输,一面通过洋人老师庄士敦及外界的传闻来了解这个与宫人口中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对外界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对他口中那个与大清迥然相异的国度也充满了向往。

作为有名无实的末代皇帝,溥仪受够了被关在紫禁城内的生活,一直想要逃出紫禁城,到海外留学。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制止,他偷偷地让自己的弟弟溥杰到外面变卖宫里的古董文物,为自己筹集留学的经费。

但溥仪的身份注定了他得不到自由。想要踏出紫禁城的可能微乎其微,到海外留学无异于天方夜谭。

由于国民政府的优待,溥仪每天仍享有 40 万元的生活费,按照清朝的旧制在紫禁城内享受皇帝的待遇。但冯玉祥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

1924 年,冯玉祥下令驱逐溥仪,皇宫里的所有人都在一天之内被赶出了皇宫,故宫改名故宫博物院,成为北京的一处景点。溥仪无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和父辈、祖辈皇帝的区别,离开紫禁城后住进了亲爹载沣家里。期间日本的各大媒体报刊纷纷发文表示同情,为笼络溥仪造势。

不久之后,溥仪就在日本人的护送下住进了天津的日本租界,并逐渐被西方文化影响,梳背头、穿西装,带着自己的“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绣出席各种宴会场所。

在外国领事和驻军司令的刻意恭维中,溥仪好像又找回了自己做皇帝的尊严,在外国租界里享受着特殊身份带来的尊重。

当日本人提出要把他迎回去重新做皇帝时,溥仪的心中充满了重掌权力的幻想。他在日本人举办的盛大仪式上庄严登基,天真地以为自己真的能够实现复辟大清王朝。

后来他才发现,他在关外老家的这个皇帝之位根本得不到国人的承认,他被叫做伪满皇帝,日本人也没有给他任何权力。不用批阅奏折、不用面见大臣,只需要麻木地在日本人拿来的文件上签字就可以了。

溥仪在日本人的软禁中做了十二年的傀儡皇帝和卖国汉奸,在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一次颁布《退位诏书》,准备和熟悉的日本人一起逃往日本。但溥仪和日本关东军的几位将领一起被苏联红军逮捕了,他们一起被押送到苏联监狱。但溥仪在苏联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招待,他被独立关押在干净整洁的看守所,拥有独立用餐的权利,不用参加劳动。

或许是为了逃避被国人追究责任,溥仪在远东国际法庭上控诉日军在中国的残虐暴行,表示自己完全是被日本人摆布的傀儡,并申请永居苏联以及加入苏联共产党。

1950 年被引渡回国时,溥仪再次申请留在苏联,没有被苏联接受。他和伪满洲国的其他战犯一起从苏联转移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了将近十年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生涯。

在抚顺的战犯管理所,溥仪认识了国民政府的战犯杜聿明,两人结为了好友,一同接受改造。在党的悉心教育和改造下,他们逐渐对过去和旧社会的自己产生了割裂感,开始向一个新中国的公民转变。

1959 年,溥仪和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在当年 12 月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被特赦释放的战犯。对于这些旧社会的战犯,中央及毛主席都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政策和态度。毛主席亲自要求给他们发放生活费和路费,周总理也给溥仪等人安排了工作。

由于溥仪的特殊身份,从小在皇宫里长大的他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即便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端水、打饭、洗衣服等活动都由监狱里的满族臣子和溥仪的晚辈承包,乃至出狱后的溥仪仍然需要专人照顾。而且出狱后的溥仪看起来呆头呆脑的,说话做事都很迟钝,让人十分担忧他的生活能力。

周总理把溥仪安排到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北京植物园工作,只负责浇水和搞卫生,另外还有一个叫做老赵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照顾溥仪的生活。原本老赵都是让溥仪到自己家中吃饭,但溥仪提出自己想去体验到食堂打饭的感觉。老赵交给他一些饭票,一遍遍地交待注意事项,才放心让溥仪自己前往饭堂。

结果溥仪在食堂完全不知所措,只能拿出所有的饭票让工作人员自己取,将打来的饭放在桌上再去打菜。然而等他回来,先前打好的饭已经不知所踪,溥仪端着菜呆站在原地好长一段时间。

除了琐碎的生活状况,溥仪在外也几乎不认路,严重缺乏生活常识。

在党的思想教育和改造下,溥仪开始有了人人平等和礼貌谦让的观念。出门乘坐公交车时,溥仪站在一边让别人先登车,其中就包括女售票员。没想到售票员上车后,公交车就开走了,只剩溥仪站在原地脸红不已。

从此之后,溥仪就很少出门,除非有熟人带路或者是他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1961 年 3 月,溥仪结束植物园的工作,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和杜聿明等国民党人一样担任文史专员。

委员会会长对大家十分照顾,见溥仪独来独往,也不参加社交活动,就交代杜聿明和宋希濂等人多带他出去走走。

杜聿明等人对北京的建筑和文物十分感兴趣,有一天突然兴起,要到故宫参观,溥仪成为最好的导游人选。

听说要到紫禁城参观,溥仪一下子愣在原地,眼泪不禁流了下来。从 1924 年被冯玉祥赶出皇宫,溥仪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回去过自己长大的地方。

时隔多年再回到故宫,溥仪内心的复杂难以言喻。更让他不可思议的是,当他旁若无人地迈进故宫的大门时,被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拦住索要门票。

溥仪只说了一句“我回自己家还需要什么门票”,径直迈步走了进去。工作人员也意识到他是谁,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幸而一旁的杜聿明连忙向工作人员致歉,帮溥仪补了票,才追在溥仪的身后走进了故宫。

杜聿明告诉溥仪,进入故宫收取门票的费用是用来管理和维修故宫的。溥仪看着故宫保持着原来的陈设,但所有的廊柱、门窗都被翻新了一遍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

为了活跃气氛,宋希濂问起了溥仪坐在龙椅上是什么感受。溥仪回答,自己那时候才三岁(虚岁),哪里懂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溥仪的心情也跟着放松了。

他一边走一边介绍故宫里的宫殿、门廊,连大殿里的一砖一瓦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比故宫里专业的解说员说得更加详细,来历也准确不少。

而这一逛,也让溥仪发现了不少变化。西暖阁里原本用来逃生的暗道被封住了,而光绪帝寝宫里的剑挂错了位置,有一些原来的字画或者珍玩已经不见了,露出光秃秃的样子。

令溥仪无法忍受的是,光绪帝寝宫里挂着的照片竟然不是他本人,而是溥仪的亲爹醇亲王。

溥仪当场就指出了这处错误,工作人员只看了他一眼,见溥仪一副落魄的样子,不耐烦地表示:“这都是专家经过研究确认的,不可能有错。”

溥仪一再坚持要他们换掉,正好专家也在故宫里办事,听说有人言之凿凿地认为他们挂错了照片,赶过来一探究竟。

他们对于自己三十年的研究成果显然十分自得,还劝告溥仪不要不懂装懂。经过三番两次的争论,溥仪也开始生气了:“挂着的就是醇亲王,我还能认错自己的亲爹?”

除了杜聿明几位知道溥仪身份的人都一下子愣住了,专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还是沈醉率先打破尴尬,先带着溥仪离开了。

后来溥仪指出的那几处错误都得到了更正,但溥仪本人却再也没有去过故宫。

或许是不想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也有可能是怕触景生情,溥仪之后逛遍了北京的其他景点,唯独绕道故宫。

有一次游览景山公园,溥仪突然对传说中那棵崇祯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树产生了兴趣,站在下面思考良久,感慨万千。

他和同行的沈醉说起了历史上的末代帝王,不免又勾起了自己这些年的回忆,絮絮叨叨地从被赶出宫说到了在抚顺的十年。

溥仪的心境,外人无从理解,索性他自己后来也不再提起,将末代皇帝溥仪这个身份同过去一起掩埋了。

溥仪和杜聿明这些人,都曾多次受到毛主席邀请,参加宴会。有一些国家的外宾会专门点名要求他们出席,我国介绍的时候,也不免要带上他们曾经的头衔和身份。

溥仪已经抛弃了“中国的末代皇帝”这个标签,被介绍后经常会补上一句,过去的溥仪已经死了,现在我是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溥仪。

1967 年,溥仪因肾癌、尿毒症和心脏病的折磨走完了六十二年的人生,结束了属于溥仪的传奇一生。

在周总理的关照下,溥仪被葬在了八宝山上。

但是溥仪生前曾留下遗言,希望能够葬入清西陵,1995 年,溥仪的最后一任老婆实现了他的遗愿,把骨灰迁到了清朝的皇家陵园。

溥仪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内,创作了自传《我的前半生》,对自己六十年波澜起伏的人生进行了第一视角的讲述和忏悔,其中提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完善了有关溥仪和晚清的历史资料。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