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番言论引发热议,他称国产车没有核心技术,仅仅只有产业链领先。这一观点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到了两极分化的地步,日本汽车业界却对中国电动车展现出异常的兴趣,多家日企甚至不惜重金购买中国电动车进行拆解研究。
这种反差令人费解:中国电动车到底是缺乏核心技术,还是已经领先到让竞争对手都坐不住的地步?为什么日本企业如此执着于研究中国电动车?
从质疑到惊艳
2024年10月15日,一场关于中国电动车技术的争论在汽车业内悄然掀起,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中国电动车没什么核心技术,只有产业链领先,”这番言论很快传开,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魏建军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他指出,中国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原始技术来源于日本和韩国,芯片则来自美国。在他看来,中国电动车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链整合能力上,而非核心技术创新。
这一观点一经传出,立即引发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魏建军的言论直击要害,指出了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反对者则认为这种说法过于悲观,低估了中国电动车技术的实际水平,然而就在国内争论不休之际,日本汽车业却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近期日本多家企业开始大规模购买并拆解中国电动车,试图一探究竟,其中日本三洋贸易一口气购买了16种中国电动车,包括比亚迪“ATTO3”和蔚来“ET5”等热门车型。日经BP则长期进行中国电动车拆解,并出版专门的分析报告,就连日本汽车巨头丰田,也被曝光进口了多款中国电动车进行研究。
这种近乎疯狂的举动背后,折射出日本汽车业对中国电动车技术的高度重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危机感,那么日本人到底在中国电动车中发现了什么?
首先中国电动车的软件和算法技术让日本人大为惊讶,在拆解过程中,日本企业发现,虽然部分机械技术和精密制造技术他们可以尝试复制,但中国的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算法技术却是他们难以企及的领域。这些技术不仅先进,而且高度集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智能系统。并且中国电动车的电传动系统设计也让日本专家叹为观止,虽然马达、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并非中国原创,但中国企业在如何将这些部件整合成一套高效低耗能的电传动系统上,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日本和美国研究多年却未能完全掌握的技术,在电池技术方面,中国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
虽然电池技术最早源于美国,后来由日本发扬光大,但现在中国的新能源电池中已经包含了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其中部分技术甚至让日本专家一时难以理解,需要长期研究才能破解,这些发现无疑给了魏建军的言论一记响亮的耳光。
中国电动车的核心技术,远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差异,是魏建军的判断出了问题,还是中国电动车技术真的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
中国电动车崛起的关键
魏建军的言论虽然引发争议,但他提出的“产业链领先”观点确实切中要害,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崛起,与其强大的产业链优势密不可分。
在那个时代,日本、德国和美国等汽车强国凭借百年积累,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上占据绝对优势,中国汽车产业虽然规模庞大,但在核心技术上长期处于“跟跑”状态。
然而电动车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电动车产业链与燃油车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机械部件大幅减少,而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成为新的核心。这种变革给了中国一个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在电池领域,中国凭借多年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积累,迅速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不仅产能优势显著,遥遥居前,而且在技术创新领域也屡屡实现突破,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与活力。
其次在电机电控系统方面,中国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虽然最初的技术来自国外,但中国企业通过持续投入和实践,很快就掌握了核心技术。比如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和DM-i超级混动系统,都是世界领先的电动车核心技术。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电动车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材料开采、加工,到中游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生产,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和销售,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全产业链优势,让中国电动车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推出新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此外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也为电动车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让中国电动车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从追赶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领跑的跨越。
然而产业链优势虽然重要,但它真的能够长期支撑中国电动车的全球竞争力吗?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和资本的流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由。
如果中国电动车产业仅仅依赖于产业链优势,而忽视了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否会重蹈传统燃油车时代的覆辙?
日本汽车业的危机感
日本汽车业对中国电动车的异常关注,远不止是对产业链优势的觉察,他们的行为折射出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源于中日汽车技术的此消彼长,以及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新定义。
长期以来,日本汽车业以精湛的工艺、可靠的质量和出色的燃油效率闻名于世,丰田、本田等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电动车时代的到来,正在动摇日本汽车业的根基。
在电池技术方面,虽然日本曾经是领跑者,但近年来已经被中国赶超,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占据了6席,而日本企业仅有松下一家入围。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上,更体现在创新之上,中国企业在新型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创新,让日本企业倍感压力。
在智能化和网联化方面,中国电动车展现出的优势更是让日本汽车业感到措手不及,日本车企传统上专注于硬件性能的提升,而在软件和用户体验方面相对薄弱。相比之下,中国电动车企业如蔚来、小鹏等,从一开始就将智能化作为核心卖点,在自动驾驶、车载娱乐系统等方面的表现令人惊艳。
更为关键的是,电动车时代正在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去,发动机技术、传动系统等机械工程是决定一家车企实力的关键因素。但在电动车时代,软件开发能力、大数据应用、用户体验设计等成为了新的制胜法宝,这恰恰是中国互联网巨头跨界造车的优势所在,也是传统日本车企相对欠缺的领域。
日本企业大规模拆解中国电动车的行为,正是源于这种危机感,他们希望通过“解剖”中国电动车,来了解对手的优势,寻找可能的突破口。
不过他们可能低估了中国电动车的技术壁垒,以比亚迪为例,其刀片电池不仅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上领先,更重要的是其生产工艺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拆解就能复制的,同样,蔚来的换电技术、小鹏的自动驾驶系统,都涉及复杂的软硬件集成,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海量的实际道路数据支持。
此外中国电动车企业的快速迭代能力也让日本企业感到棘手,新车型、新功能的推出速度远超日本企业的想象。当他们还在研究某个版本的车型时,中国企业可能已经推出了下一代产品。
这种局面让日本汽车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既不能忽视中国电动车的崛起,又难以在短时间内追赶上对手的步伐。
更糟糕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优势,在电动车时代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崛起,是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势的完美结合,从最初的质疑声中脱颖而出,到如今让全球汽车巨头惊叹不已,中国电动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
魏建军的言论虽然引发争议,但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发展,事实证明,中国电动车不仅在产业链上领先,在核心技术上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