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邺城:为何不像其他古都那样能再次崛起?

  • 体育
  • 2024-11-13 06:14:02
  • 4

河北省南部与河南省交界之处的邺城遗址,是我国历史上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朝代的都城遗址,因此它和北京、南京、开封一样被称为“六朝古都”。

邺城:为何不像其他古都那样能再次崛起?

这里与我国其他古都一样,也经历过包括灭国之战在内的各种战争,以及大型自然灾害,造成城市的毁灭性破坏。相比长安、洛阳、南京、开封分别遭受过 12 次、6 次、6 次、7 次毁灭性破坏的次数来说,邺城所经历在曹操伐袁氏、永嘉之乱石勒的破坏“火旬有五日方灭”、隋文帝杨坚焚城的 3 次毁灭性破坏,显然还是比较少的。西安、南京、洛阳、开封各自都在历史上长期都留下浓重的印迹,到今天,城市发展也极为迅速,有 2 个是省会城市、2 个是地级市。

而邺城在隋文帝焚城之后,就彻底沉寂了下来,再也没有崛起,今天仅是临漳县的普通一镇。同样是古都,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普遍的观念认为邺城最终衰败,是因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永济渠没有经过这里。其实这个因素虽然占据着很重要的一点,但却并不能算是全部,此外还有邺城在城市定位、都城要素、大势变化等方面的原因。

一、建设定位

邺城能够建立的最初目的,是当作能够驻守和进攻的边城,而非后来的郡城,乃至都城。这一点无论是在邺城建立之初,还是成为一个县之时,其建设重心都是这样。

邺城最早是由齐桓公建立的,《管子·小匡》中有记载,为了帮助齐桓公实现霸业,管仲建议:

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

就是在各华夏诸侯国与戎、狄等少数民族所居的接壤处,建设五鹿、中牟、邺、盖、牡丘 5 城,向少数民族展示华夏各国的力量。

其实关于上述这件事,还在另外一个文献中也有记载,《国语·齐语》:

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

这两个记载基本相同,不过在《国语》中却没有建设“邺”的记载,不知道为何会有如此的区别。不过据相关资料介绍,《国语》成书时间要早于《管子》,或许当时邺城尚未建设,而未被记录。

之所以提到《国语》这件事,是因为在《国语》中的“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一句之后,有注解:“四塞,诸夏之关也”,直接点明了齐国所筑这些城的作用,就是当作关隘使用。虽然并没有提及“邺”,但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在《管子》中提到的邺城,其建设的作用、目的,是和“五鹿、中牟、盖与牡丘”4 城是一样的。

战国时期,邺归魏国所有,魏文侯派西门豹进行治理,关于这事,在《史记·魏世家》记载:

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 422 年),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

一个“守”字也说明了西门豹为邺令时,其主业为“守”,“守”谁呢?当然是漳河对岸的赵国了。除了守,邺城也成为攻赵的前哨基地,并且对赵国形成了战略优势。正是因为邺城的存在,赵国被迫把漳水和滏水堤防连接成为长约四百里许的赵国南长城,用来加强南部防线。

二、都城要素

古代在选择都城之地时,往往会在地势、交通以及资源等方面进行考虑,那么邺城到底如何呢,适合作为一国之都吗?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记述了中国地域形势、城镇关隘、山川险易,以及古今战守、攻取、得失之事,更分析了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和地理大势。就以这部著作对我国今天几大古都所在之处的分析,看看邺城与之相比,有何差异。

  1. 北京:关山险峻,川泽流通,据天下之脊,控夷夏之防,巨势强形,号称天府。

  2. 南京:前据大江,南连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胜。诸葛武侯云:“金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王导亦云:“经营四方,此为根本。”

  3. 开封:川原平旷,水陆都会。……为天下奧区。

  4. 洛阳: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

  5. 西安:名山耸峙,大川环流,凭高据深,雄于天下。

  6. 杭州:山川环错,井邑浩穰,为东南都会

在上述几个城市里,一般的形胜都是和“天下”有关的,哪怕最差的杭州,也是“东南都会”。

再来看看“邺城”。先说明一下,该书成书之时,已是清初,邺城已是一镇,而书中对形势的分析一般只到府级,关于邺城的形势,就以对彰德府(今安阳市)的分析来替代:

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噤喉,为天下之腰膂。

在这个记载中,安阳和邺城一带虽然山川雄险,但也只能是一个交通冲要之地,不具备成为一国之都的相关要素,因此邺城虽然号称是“六朝古都”,但加在一起也仅仅有 120 年左右的都城史,只能算得上昙花一现。

三、大势变化

邺城能够成为都城,纯属偶然,其兴起始于东汉末年。

东汉时的邺城,只是冀州南部的魏郡治所,对于一州之地来说,它的位置是比较偏的。在今天制作的精密地形图中来看,太行山、燕山以及黄河围绕形成半封闭的河北之地内,邺城更是处于特别偏僻的角落,只可以当作攻略中原的前沿基地,而不是当作都城。

事实上也是这样,因为邺城是冀州最接近司隶校尉部、都城洛阳的郡治,东汉末年,袁绍组织关东反董联军时,就让当时的冀州牧韩馥在这里“给其军粮”,把这里当作后勤基地。后来袁绍谋取了韩馥的“冀州牧”之后,干脆把冀州牧的治所由原本位于一州之中的高邑,迁到了邺城。

曹操打败了袁氏之后,他所需要面对的又是位于南方的汉朝旧臣和各军阀势力,因此顺势开始经营以广阔河北之地为腹地的邺城,并最终以此为基础获得了篡汉实力,建立了魏国。

魏国建立之后,曹丕确定“魏五都”,分别是都城洛阳、汉朝故都长安、汉朝皇帝所居的许昌、曹氏老家谯,以及曹氏的“龙兴之地”邺城。

虽然为都,但是邺城本身在先天上却并不具备成为都城的条件。虽承殷商旧都畿之风流,但难掩在形势上的不足,后来以它为都城的朝代和国家,都是小国寡民、偏居一隅的势力。隋朝之后,国家大一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邺城也就没有了重新崛起的机会了。

可以这么说,邺城能够成为一国之都纯属偶然,当使它为都城的大势失去之后,哪怕交通因素再有利于它,也不能够让它重新成为大都市。这段话如果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如果邺城一直拥有能够成为都城的大势,哪怕交通再不好,统治者也会不惜民力和物力打通交通脉络。就如曹操经营邺城之始,不就是先引淇水入白沟,再凿利漕渠入漳河,从而联系起黄河与漳河水系,把邺城同洛阳联系在一起的吗?

您认为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