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

  • 体育
  • 2024-11-11 06:44:02
  • 13

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的一份关于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问卷调查引发关注。调查显示,有 32566 名受访者认同“问题学生”这一说法,占比高达 85.8%。相应地,“问题学生”这个标签带来更多的是负面感受,会孤立在成长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剧“问题学生”的产生。我们能否少谈点“问题学生”,多谈点“问题教育”?

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

在理论层面,无论在中外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外教育理论的论述中,都没有“问题学生”的明确概念、定义。现实教育实践中,在唯分数、唯升学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导向下,一些学生被错误地认为是“问题学生”。随着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学生”,如何改变旧有教育价值观、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成为需要直面解决的社会问题。

所谓“问题学生”中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不同角色有不同的答案。根据调查,受访家长们认为孩子在习惯和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均占比在 40%以上,手机上瘾和性格问题同样需要关注,占比均在 25%左右;受访教师们认为,班级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学生的习惯问题,占比达到 65.79%;而受访学生们则认为遇到的最大困难,集中在学习方面,尤其是考试和学习成绩,同时还面临心理和情感上的挑战,如被孤立、缺乏自信、沟通障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还可以发现,当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经常被父母或老师提醒、批评和指责时,他们也会慢慢认同,逐渐丧失信心,甚至被同学另眼相待或者孤立。这是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所需要共同直面的教育问题。

正如一位知名中学校长所言,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内卷”和价值观的偏差。“内卷”让家庭失去了平静,让父母失去了耐心;让学校变成战场,让老师失去了耐心;让成长变得恐惧,让孩子“畏生而逃”。教育的增值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信心的提升、态度的转变、精神的振奋、兴趣的激发、动力的增强、特长的发展、眼界的开阔、目标的明确,甚至形成坚定的信仰。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性,而教育的价值不应仅仅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

一些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家长未能充分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并给予足够支持。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且缺乏心理诊疗专业能力,难以有效帮助学生,家庭与学校协作不足,使其在学校缺乏宽松环境、产生病耻感并抗拒专业治疗等多重障碍共同加剧了所谓的“问题学生”在寻求帮助和支持时的困境。

詹大年是云南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他在论坛上分享的一组数据让人看到了更多希望:这所面向初中阶段“不适应传统教育的学生”的学校,用 13 年帮助了近 3000 名所谓的“问题学生”回归社会。在他看来,“问题学生”的产生是由于教育设计未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导致教育与学生个性之间出现矛盾。这种矛盾引发了问题教育,产生了“问题学生”。问题的背后,往往是未被关注、未被满足的需求。对待“问题学生”,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帮助比转化更重要,共情比感化更重要,建构比改变更重要,保护比教育更重要。

教育带来的问题要由教育解决。对此,首先要改变教育生态,改变教育方式方法、观念,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校、家庭及相关单位要用心理疏导、体育锻炼、艺术熏陶、个体经验等多种方法去化解学生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做的,就是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