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制药行业还没有创新药的概念,但中信国健却成功研发出中国首个全人源抗体类药物——益赛普。在此后二十年时间中,益赛普确实成为了国内爆款药物,但中信国健却并未成为一家成功的生物制药公司。在连续经历内部争斗、IPO失败,股权更替后,中信国健最终在2020年才以三生国健的名声登陆资本市场,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光芒。
三生国健的脸上写满了沧桑,它本应是中国创新药的弄潮儿,可如今其业绩却依然要靠着当年的益赛普苦苦支撑。为了改变现状,三生国健在2023年进行了全面的管线重组,将所有的肿瘤管线剥离,全力聚焦自免领域研发。
“豪赌”自免领域后,三生国健还能重现当年的辉煌吗?
益赛普是三生国健的拳头产品,曾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和医保目录的调整,益赛普的销售受到了严重影响,公司业绩也随之下滑。为了挽回颓势,三生国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业绩持续放缓的背景下,三生国健选择破釜沉舟,将抗肿瘤项目重组抗EGFR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注射液(602项目)、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609项目)、双特异性抗体(705项目)、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601A项目)及丹生医药双特异性抗体(707 项目)独家授予给沈阳三生,并将重组人鼠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注射液(304R)项目转让给沈阳三生。这一操作表明,三生国健将专注于自身免疫病及炎症领域,强化在自免疾病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三生国健极大地提升了自免管线的权重,但在自免领域,三生国健仍需扮演追赶者的角色。目前,三生国健正在推进14条自免管线,多个大靶点领域均有覆盖,其中更是有5条管线已进入临床III期,算得上是自免领域布局最全面的企业之一。但在管线布局中,三生国健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抗IL-17A靶点的608项目上,三生国健的进度落后于其他企业;在IL-4R抗体药物的竞争中,三生国健也面临着众多对手。
三生国健“All in自免”的策略虽然让公司战略更加聚焦,但同时也依然需要面对极为惨烈的竞争。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付出全力做好每一次的研发,让自己努力跟上第一梯队,争取分上一杯羹,将是自免赛道未来发展的主潮流。否则一旦进度有所滞后,就很容易在一片混战中,沦为炮灰。